9月23日,太子残联专委接到家住老屋村的王师傅来电。王师傅反映其此前使用的假肢已损坏,无法正常行走,希望重新申请适配新假肢。专委在详细了解需求后,第一时间为其着手准备相关申请资料。
9月26日一早,一辆载有专业假肢师傅及适配设备的车辆穿梭于城乡小巷,太子残联专职委员与假肢机构的邹师傅一同抵达王师傅家中。以往,残疾人适配假肢需多次往返家中与定点机构,对行动不便的群体而言,路途奔波是极大难题。如今,残联专委主动对接专业机构,将适配服务“送上门”,实现了从“人奔波”到“服务跑”的暖心转变。

图为假肢邹师傅为残疾人王师傅进行精准测量和取型
在王师傅家中,适配工作严谨细致地展开。邹师傅首先仔细检查其残肢状况,详细询问日常活动及行走习惯;随后使用专用测量工具,对残肢围长、长度、承重部位等进行精准测量与取型——每一组数据、每一处弧度,都直接关系到假肢的舒适度与实用性。
“这里感觉怎么样?有没有压迫感?”邹师傅一边调试临时接受腔,一边反复询问王师傅的感受。残联专委则在旁协助沟通,同时向王师傅详细讲解适配后的康复训练注意事项及相关补贴政策。这种“一对一”“面对面”的个性化服务,既确保了假肢“量身定制”的精准度,也让残疾人家庭倍感安心。
初步适配完成后,在邹师傅的指导与残联专委的搀扶下,王师傅小心翼翼地尝试站立、迈步。尽管步伐尚显生疏,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与眼中闪烁的泪光,道尽了内心的激动。“真没想到,专家能到家里来给我装‘新腿’,太感谢了!”王师傅感慨道,“以后出门晒晒太阳、买买菜,就方便多了!”这看似微小的一步,实则是他迈向生活自理、融入社会的一大步。
未来,太子残联上门适配服务将持续开展,惠及更多有需求的肢体残疾人。残联专委表示:“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通服务残疾人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。通过上门适配,不仅减轻了残疾人的经济与出行负担,更传递了社会的关爱与尊重,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,共享社会发展成果。”